脚气是足癣的一个俗名,也被称作“香港脚”。足癣为足跖部、趾间的皮肤癣菌感染,可延及到足跟及足背,但发生于足背者属体癣。红色毛癣菌为足癣的主要致病菌。有的人经常把“脚气”和“脚气病”混为一谈,这是很不对的。医学上的“脚气病”是因维生素B缺乏引起,而“脚气”则是由真菌(又称霉菌)感染所引起的一种常见的皮肤病。
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会见到很多治疗脚气的方法,但是这些方法是否可行的,下面就从中挑出了两种错误的脚气治疗方法:
误区一:将脚放在50~60℃的热水中多烫几次,每次15分钟,每天1~2次。这种治疗方法是不正确的,这种治疗只会让患者感觉到身体比较舒服,而无法治疗脚气。
误区二:洗脚时,在热水中加入50克白矾,浸泡10分钟左右,可除脚臭。这种方法虽然能够在短期内除掉脚臭,但实际上脚气的根本原因却没有解决,光治标,达不到治本的目的。脚气通过接触传染。由于掌、跖表皮细胞更替时间长,角质层厚,汗腺多,又无皮脂腺,而且双足经常穿着鞋袜,密不透风,汗液蒸发困难,使之局部温度高,湿度大,角质层常被浸渍变软,表皮酸碱度改变,遂为真菌生长创造了良好条件。加上,个人卫生习惯不良,接触病人的鞋袜、手套、共用拖鞋、毛巾和浴池等,则很易被感染。皮肤癣菌常通过污染的澡堂、游泳池边的地板、浴巾、公用拖鞋、洗脚盆而传染。
脚气的临床表现一般分为下面几种:
1.糜烂型:好发于第三与第四,第四与第五趾间。初起趾间潮湿,浸渍发白,干涸脱屑后,剥去皮屑为湿润、潮红的糜烂面或伴有裂口,有奇痒,易继发感染。
2、水疱型:好发于足缘、足底部。初起为壁厚饱满的小水疱,有的可融合成大疱,疱液透明,周围无红晕。自觉奇痒,搔抓后常因继发感染而引起丹毒、淋巴管炎等。
3、鳞屑角化型:好发于足跟、足缘部。由于真菌感染引起皮肤干燥、角质粗厚、脱屑,易发生皲裂。本型无水疱及化脓,病程缓慢,多常年不愈,大多数患者由糜烂型、水疱型转化而成。
医生温馨提醒广大的脚气患者:
1、要保持脚的清洁干燥,汗脚要治疗。勤换鞋袜,趾缝紧密的人可用草纸夹在中间,以吸水通气。鞋子要通气良好。
2、不要用别人的拖鞋、浴巾、擦布等,不要在澡堂、游泳池旁的污水中行走。
3、公用澡堂、游泳池要做到污水经常处理,用漂白粉或氯亚明消毒,要形成一个制度,以防让顾客相互传染脚气。
4、注意预防鞋柜也会传染脚气。